老木

每一个执笔的人,都在寻找灵魂的出口。

全网同名公衆號、小红薯號、小宇宙播客:@老木三观

县域教育:困在迷宫里的老师和孩子


文_老木

《一席》演讲里,有一期《县域教育何以成为一个话题?》的主题,演讲者是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她在演讲中提出:县域教育里,除了少数的孩子最终走进大学进入精英阶层外,大多数孩子的命运是从县城走向工厂和服务行业;在精英教育的标准下,这些学生的未来是“不被期待”和“不值得投入”的。

这些从初中、高中辍学的孩子, 他们很多人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县接受了生命中最后一个阶段的正式学校教育,就匆匆步入社会,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 是把自己的未来安放在县城甚至是农村的。林小英在演讲中说,“那么, 他们在学校里到底获得了什么?每次想到这个问题, 我就有一种感觉油然而生:我们的整个学校教育系统对他们是有亏欠的。”

2023年7月份,林小英的新书《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出版,因为曾经的自己也是从县域教育系统里走出来的学生,所以对这本书就特别感兴趣,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它。


《县中的孩子》这本书主要是北大教育学院的林小英2019到2021年历时3年,深入中西部6个省份7个县域25所不同层级学校,多角度展现中国县域教育生态的田野调查。通过对教育官员、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多方位采访,以纪录片的写作方式,呈现了当下县域教育的生态和一系列的教育弊病和问题。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县域教育系统、学校、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等不同层级、角色的深入采访和剖析,独立成章,阐述了几个县域教育方面的“关键性”问题:

1、县域教育系统工作复杂繁琐,不能因地施教:教育局工作繁琐,各种大会小会杂事规章一大堆,严重占用一线教育从业者时间;一味追求成绩,普遍呈现“虹吸式”教育,导致乡村教育空心化、教育资源倾斜严重。

2、校长职务的尴尬处境:行权力弱化、职责界定的模糊,导致校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力不从心,很难静下心来搞教育。

3、教师行业卷不动,大多数的付出高于实际回报:县域教育教师主要有3类,以前代课老师进修后留下的教师、本地户籍的师范毕业生以及近些年国家培养的定向教师;县域教育没有好的晋升机制,来安顿老师们真正“教书育人”的心。年长者(评级完成后)容易消极怠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年轻者有劲没处使(工资不高,压力大),卷不动。

4、家长们文化水平不高、普遍“放养式”教育孩子:把孩子教给学校后,家长们就想一劳永逸、撒手不管,与学校、教师关系缺乏信任,更多是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

5、学生趋于“淡定”,对未来迷茫,走一步看一步:家境好一点的孩子都随父母去更好的城市、学校就读,留在乡镇、乡村的孩子大多是家境一般或者留守儿童,父母很少管教,所以对未来、对学校没有什么明确的认知。

以上就是《县中的孩子》主要阐述的几个关键县域教育问题,如果身处县中教育的人,不难从这些问题中找到坐标,发现身边或邻居的案例。近些年,教育的改革,使得很多县域学校出现撤并、合办的事情,导致更多县域教育学生资源的流失,出现县中孩子往市域跑,乡镇孩子往县里跑,村里的孩子生源和教育不足的现象。

尽管作者在书的最后并没有给出县域教育未来发展走向的建设性解决方案。但是从书中作者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又好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回归教育常识,因地施教,把教育的权杖教给学校,还给老师。从精英教育,惠济平民教育。

在中国2000多个县域里,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林小英教授的这本《县中的孩子》,给我们每个人,尤其是身处县域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家庭打开了一个重新审视“县域教育”的窗口: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这不仅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也事关家庭教育。每一个角色和环节的缺位,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回想我过去的成长教育之路,再看到这本《县中的孩子》,有很多感动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存在,从这本书里又重新想起了很多自己曾经“留守儿童”的经历,无论怎样我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次。我相信,如果你也是县域教育走出来的孩子,这本书定能让你获得很多启发。

林小英在那期演讲的最后讲了一句话: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希望。读完此书,更加深以为然。

(个人评分:8.5)


评论
热度(2)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老木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