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

每一个执笔的人,都在寻找灵魂的出口。

全网同名公衆號、小红薯號、小宇宙播客:@老木三观

一个美国导演镜头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大兵

(一)

经常看一些欧美电影,你就会发现,他们讲故事的着力点和我们国内的电影完全不一样,中国电影总是想在画面、视觉上去营造大的东西出来,而欧美电影总是从那些小而美的细节入手,去探究人性里面最真实的情感。从而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每一个神经。《父辈的旗帜》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虽然电影里有很多酷炫的战争、杀鬼子场面,但它却以一张被流传甚广的战场获奖新闻照片为线条,照片上插旗的三个明星主人公被当局选中从日本战场回到国内,获得了美国人民的追捧,被捧为英雄,在为军队募捐资金的路演里,发生了各种难堪的事情。

有人借英雄的名义,四处为自己铺路;有人根本就不屑也不想成为英雄,他们深知为此很多战场上的兄弟付出了更多的代价、牺牲了生命。而活下来的他们自己,也为此在余生里担负着难以诉说的代价和心灵上的痛。

战场上为了战友能够活着,士兵可以不顾一切的牺牲自己。为了战友都能活着回去,流血不止的医护兵还坚持在枪林弹雨里搭救伤员。勇敢冲锋的排长,却无缘无故被自己人给射杀而死。故事用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坚毅、乐观、直率而真实的“美国大兵”精神,和战友之间那种特殊的情感。战争中经历的苦难,同样让人唏嘘不已。

《父辈的旗帜》充分的讲述了一个美国式英雄是怎样缔造和诞生而成的,荒诞、滑稽的可笑。可是,没有人生来就想做什么英雄,也没有谁生来就心甘情愿远离家乡的去参与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战争。但是,从后来人的视角,再去回望父辈们曾经的经历和果敢,他们又是为了什么?或许看到影片的最后,战士们忘掉战火的伤痛,尽情的沐浴在太平洋海水里,享受夕阳西下短暂美好的画面时,你就已经找到了答案。


(二)

如果梳理一下自己的观影经历,你其实会发现:我们很少、甚至从没有看到过有关从日本角度叙述的抗战影视剧。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人很少有意识拍这样的剧目,更重要的是由于政治因素,就算拍了也不一定看得到。在我们的意识里,从小受国内抗战剧的熏陶和上一代人的耳濡目染,日本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存的,更多的是像“鬼子”“变态狂”“杀人魔”“禽兽”这些鄙弃的字眼。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往往一谈到日本,文化也好,人物也好,就像谈虎色变一样,激起很多人内心许多的愤青情怀来。太多的人依然拥有着这种心态。

电影《硫磺岛家书》是美国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拍《父辈的旗帜》时,对硫磺岛之战的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从日本人的角度拍摄了这部描述硫磺岛战役事件的电影,与《父辈的旗帜》,相互辉映,并称姊妹篇。电影通过讲述1945年3月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东战场,为了给日本军在国内舒缓重新整顿的时间,日本中将栗林忠道指挥带领两万多日本军在日本硫磺岛和美国海陆军进行一场完全没有胜算的战役。战役期间,栗林忠道给她的家人写了很多书信往来。让人在这无情的战火里,感受到难得的一丝温情。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电影以比较客观的方式,描述了日本军人内心和对战争的态度。硫磺岛战役中日本军营里,多半都是从中国撤回的老弱病残以及临时从国内征集的年轻人,所以大多数都不是正统的“军国主义”思想里成长的军人,影片通过士兵的心理、行为、家信往来的刻画,为我们填补了日本军人的另一面。营地里有因为不愿抢杀一只普通扰民狗而被开除军校来到硫磺岛的中士,有因为惦念家人、厌恶战争而不愿为国家卖命的士兵;也有信奉武士道精神而为天皇集体自杀的群体。我不敢说,这部电影里的日本兵就是日本军的浓缩群像,但它至少多一种视角让我们去了解内心深处曾经缺失的,在日本兵身上的人性和真实以及他们在战争面前的顽强不屈、斗争精神。

硫磺岛战役最后以日本两万多人全军覆没,美国人伤亡失踪近3万人的惨胜而结束,成为了太平洋上有史以来最疯狂的绞肉机。没有人能狗判断在这场战役里谁输谁赢,我们只是从战争里感受到了无情和残酷,人性的脆弱和渺小。

很多人都喜欢带着彩色的眼光去看这部电影。然而,电影的本意并不在此。抛开政治和观念,当你能够用一种客观平和的态度去欣赏这部电影时,你就多了一种去了解人性、理解人类历史的思维和视角——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而无关其他。

                                                                           文/沈小邱 个人公众号《读写思维》


评论
热度(1)

© 老木 | Powered by LOFTER